中国大陆

广州越秀西湖花市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各地年节习俗相异。全国而言,过年的气氛大多自腊八节就开始日益浓厚,至元宵节方结束,而在福州地区,过完正月廿九的拗九节,方才算做新春结束。

在中国大陆,华人新年是一个法定假日,自除夕一直至正月初六(部分年份除夕不休假,正月初七补假);大中小学借华人新年而放寒假,多自腊月十五放至正月十五。各地各行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提前收工放假;至少在假日期间,普遍有工厂关门、市场停市、银行停业、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和人民币外汇市场停盘,如此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停工停业也成为人民群众讽刺中国崩溃论的题材[59];而另一些行业,如公安、消防、医疗、商业、物流、高精尖科研等则全年不放假,这些行业每年都能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对象。在中国大陆,有过年团圆之习俗,在外之学生和劳工在工作地和家乡往返,造成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同一时间大规模返乡,形成旅客潮,即春运之主要组成部分,为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即使是实在不能回家的子女,也会在除夕夜向家里报一声平安,让家人不至于在新春佳节担心牵挂。中国大陆曾经出现过华人新年大量电话阻塞全国通讯网络的现象,而群发短信也曾成为“公害”;近年来随着QQ和微信的日渐流行以及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视频拜年”、“网络红包”逐渐成为拜年的主要方式:2017年华人新年0点,微信平台一秒钟即收发76万个红包,而除夕全天的收发红包总数更高达142亿个。[60]2018年华人新年期间,微信平台收发消息达到2297亿条,音视频通话175亿分钟。[61]

自1980年代起,除夕夜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华人新年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习惯,并直播至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八度空间)、日本(Niconico、CCTV大富)、美国(美国中文电视)等地也会现场直播或实况录播。各省电视台也会组织自己的华人新年联欢晚会,例如每年腊月廿四直播的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腊月廿九播出的辽宁卫视春晚以及大年初一播出的江苏卫视春晚、北京卫视春晚;诸如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也有华人新年特别节目(“拜年祭”、“汉服春晚”等)。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而中国大陆其他关于华人新年的节目和活动则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尤其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华人新年特别活动,甚至反过来影响了华人新年联欢晚会。

中国宗教较多,尤其是融汇儒道释诸教的民间信仰氛围浓厚。华人新年期间,各地佛寺会举办庙会;也有民众自发到佛寺、道观宫庙、文庙、教堂、清真寺以及祖先坟墓牌位、烈士纪念碑等处祈求新年平安。

中国各界也会发行各类纪念品以纪念华人新年。每年华人新年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启动农历新年贺岁纪念币、金银纪念币(例如2021年11月发行2022中国壬寅(虎)年金银纪念币)的兑换[62];各大商场和网络平台也会发放各种优惠券以促进消费。

中国南北具体的年俗有较大差异,概括列举如下。至于具体年俗,每省、每县、每村以至每家都不完全相同。

汉族南方地区

除夕:吃年夜饭、围炉火锅、炸春卷、包蛋饺、吃润饼。放红包包压岁钱在枕头下。

大年初一:祭拜天地众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长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长的老人家家里。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大年初二:在南方,广东、港澳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回娘家。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大年初四:娘家人来探望。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开市。舞龙、舞狮。

大年初七:回娘家。

大年初八:祭孟子。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寿诞,广府人、潮州人、闽南泉漳人和客家人会以隆重祭礼祭拜天公。

大年十四:四川川北地区有过蛴蟆节的习俗,持“蛴蟆灯”游行,送走瘟神。

汉族北方地区

除夕:守岁,吃年夜饭,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忌动刀。

大年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大年初三: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日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大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日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日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日是“黑道日”,一般从华人新年开始直到这一日才能扫家里的垃圾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日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

大年初六:开市。扭秧歌,踩高跷。

大年初七:人胜节

大年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关于过华人新年,在中国北方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开始,有这样的民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

港澳

香港利舞台“恭喜发财”

“ ”,“招财进宝”的合书

华人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门最重要的节日。港澳的电视台在除夕和正月首三日都会有庆祝新年的综艺节目,例如无线电视(TVB)在荃湾荃新天地举办大型贺岁节目及2013年在全球举办大型新春倒数节目《TVB新春黄金庆典》。1991年为迎接羊年的到来,香港、广州、澳门三地的电视台在农历年三十晚联合直播跨年倒数节目《省港澳呈祥迎新岁》, 也曾在1992年送羊迎猴之际,TVB的《欢乐今宵》在农历年廿九晚在新、港、京、台四地全程直播跨年倒数节目,并名为《灵猴献瑞喜团圆》。1979年后每隔10年无线电视及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直播《羊城贺岁万家欢》、港台电视转播央视的华人新年联欢晚会、香港新春花车巡游及香港贺岁烟花汇演。澳门跟随香港同样都有华人新年花车巡游汇演,于每年的正月初三举行;澳门的华人新年烟花表演更于2022年起由一场改为三场,于正月初三、正月初七及元宵节当天举行。港澳不流行吃饺子,而只流行吃汤圆、年糕,但习俗和忌讳亦多不胜数,胪列如下:

年宵:香港政府举办的年宵市场在年廿四开始直到初一凌晨结束,分布港九新界各地,以铜锣湾维园规模最大,出售年花、风车、精品、小吃,自1990年代末开始,年宵市场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产品,比如仿模古惑仔电影中打架用的吹气折椅、印有港币钞票的纸巾。近年更有许多年轻人竞投年宵市场的摊位摆卖他们各式各样的时髦创作和产品。澳门年宵市场由澳门特区官方市政署举办,自2008年起改于塔石广场举行,自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三日(部分日子为廿四日)起至正月初一日清晨二时结束[63]。

食品:传统上,过年时要吃广东年糕、萝卜糕、角仔、芝麻球;一些家庭有吃汤丸习俗;传统年盒放上瓜子、莲子、各类糖果。饭菜常配上发菜(发财)、蚝豉(好市)。

禁忌:“鞋”在粤语跟“骸”和叹气声同音,“书”与“输”同音,避免正月中选购;通胜意指通书,是查吉日的传统历法书,按俗要叫成“通胜”;香港人认为初一后理发不祥,正月初一亦不宜洗发,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动刀的传统,因此过年前,理发店门庭若市,部分会提高收费;封红包时,以“好事成双,白事成单”的原则,利是的金额必须是双数,而单数是白事时使用的数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怀有身孕、身有白事,亦不宜拜年;“死”、“惨”、“唉”及粗口等字眼属于忌讳。如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新年期间亦不扫地、不倒垃圾,怕扫财富出门外。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时,家家户户要大扫除。

广东梅州居民在除夕至庙宇烧香祈福

除夕:食团年饭,去庙宇上头炷香。

大年初一:拜年、在庙宇上完头炷香、香港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部分地方或城市更举行烟火晚会。香港新界一些地方有吃盆菜、舞狮、祭祀活动。澳门举行大金龙巡游,由大三巴牌坊出发,途经议事亭前地等澳门历史城区多座建筑或其周边,最后以妈阁庙前地或西湾湖广场为终点,同时举行多场社区巡演邀请本地、邻近地区或海外表演队伍演出[64]。

大年初二:香港新界乡议局车公诞祈福、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大年初三:赤口,传统上认为这日容易与人争吵,不宜拜年。是日部分人会观看贺岁赛马,或到沙田车公庙祈福。澳门有华人新年花车巡游汇演及首场华人新年烟花汇演[65][66]。

大年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初七:澳门举行第二场华人新年烟花汇演。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新界一些乡村或澳门妈祖文化村有点灯贺添丁习俗。人们也会吃汤丸,象征团圆,同样亦是年货回收和再造之黄金大良机。澳门举行最后一场华人新年烟花汇演。

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自2022年起,于澳门各区举行的幻彩耀濠江活动装饰或灯光艺术装置的摆设,跨年延伸至元宵节当天结束[67]。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在华人新年之际的装饰(2016年新加坡)

马来西亚万达广场于2024年的复古新春装饰和年货店铺

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华人众多,亦有过春节之风俗。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年三十晚:吃团圆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七:人日、捞鱼生是新马一带独有的年菜。准备好食材后要站起来,用筷子拌匀鱼片和其他配料,边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初九:如果是福建闽南人后裔则有天公诞,在初八深夜后之初九子时,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捞柑)[68],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台湾

主条目:台湾新年

印尼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华裔社群每年都会热闹地欢庆华人新年和元宵节,在山口洋元宵节有特殊风俗。

初七 : 食用七种不同青菜,混在一起炒,传说能让眼睛光明。

泰国

泰国华裔的新春文化与泰国文化相融合,正月初一泰国华人不会急着拜年,而是会遵循佛教传统先行到寺庙行布施礼,为僧侣准备食物和甜点,放入他们的钵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69]

菲律宾

菲律宾华人的新春传统保留华夏华人新年习俗,但菲律宾当地华裔还会摆放“八大圆”,即用8种圆形生果制作的装饰,寓意发财、圆满。这8种圆形生果包括:黄梨、桔、苹果、葡萄、芒果、柠檬、西瓜和木瓜。[69]

加拿大

温哥华唐人街到每年新春时候都成为了城市焦点。坐落在唐人街中的孙中山公园每年都承担起了华人新年、元宵灯会的任务,为当地华人展示精心设计,精美制作的花灯。在繁美的花灯下,游客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传统小吃,例如:元宵、饺子和糖炒板栗;欣赏传统戏曲、舞蹈、猜灯谜、阖家团聚等华夏新年习俗。唯一区别就是温哥华的华人新年没有人放鞭炮。

加拿大联邦政府从2017年起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为官方节日“华人新年”(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70]。

苏里南

南美洲国家苏里南,为美洲地区除了巴拿马以外唯一将华人新年定为国定假日的国家,起因于18世纪大量广东、福建人越洋到此国工作,契约期满后留在此地,迄今已有逾7万人的华人群落,而该国总人数仅55万余人(2017年)[71]。

2011年,苏里南政府宣布该年的华人新年为全国公共假日。2014年4月,苏里南政府将华人新年确定为全国永久公共节假日。2015年是苏里南将华人新年确定为法定节日后的首个农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