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盛产CEO?
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掌舵人都来自印度,苏纳克2022年在英国的创世之举,更让目光聚集。
在印度,CEO成了“土特产”,明明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想鲤鱼跳龙门比较难
中国有义务教育,印度也有,不同的是,印度贫富差距比中国的大的多,公立学校能满足的,只是基本识质,想要得到更高教育,私立学校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英语水平是很直观的体现之一,私立学校的毕业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标配,而在公立学校,很多人都不会说英语。
凤毛麟角者也有,萨蒂亚·纳德拉算一个,他出生在由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家庭,私立学校是上不起的,公立学校本身就不致力于学生成绩,若非父亲的一时兴起,纳德拉就会碌碌一生也不一定。
15岁的时候,父亲给纳德拉买了一套计算机套件,他就此接触到编程,开始了自己的伟大事业,2014年接任微软的CEO,三年时间,直接让微软的云收入从80亿美元飙升到189亿美元。
2017年,纳德拉加入了星巴克的董事会,直到2024年的5月30日,才宣布辞去董事职务。
曾经登上硅谷权利顶端的皮查伊,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家里最贫穷的时候,他和弟弟一度只能挤在客厅睡觉。
成功的背后是普通的家境,相似的起点在印度理工学院,被称“科学皇冠上瑰宝”的院校,录取率比哈佛还要低。
优中取更优,塑造的是起点,更是对人生的态度,与很多人的焦躁不同,印度人进入一家公司以后,非常有耐心,鲜少出现为了更多薪水而跳槽的情况。
纳德拉在微软工作了20多年,才成为首席执行官,皮查伊在谷歌11年,才成了CEO。
吃的苦中苦,方成人上人,资历显然不能成为被重用的唯一条件,为此辅佐的是出色的沟通管理技能以及比较强的适应能力。
“敏锐的适应能力”好似成了印度人的必备,各方面的出色,造就了走出国门。
成名的代价
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掌舵人都来自印度,而印度企业真正能够入选世界五百强的,却是凤毛麟角。
这意味着,对印度的杰出者来说,想要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走出国门是最好的选择。
流失让印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民来源国,“捡漏者”成了美国,众多的企业构成了产生CEO的基础。
中国人有落叶归根之思想,在外求学者虽众多,真正留在国外的却只是极小一部分,而印度人移民后很难有“回流”的情况,极强的扎根意愿,加重了印度人抱团取暖的意识,“印裔CEO”在多项原因的加成之下,终究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的闻名。
好消息有,坏消息也存在,精英的大量出走,造就了印度人才的流失。
“为什么他们在美国留下了印记,在他们出生的国家却没有?”
对印度这个国家来说,优秀的人才没有留在自己的国家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损失,对印度有名的企业来说,影响力却是无足轻重,因为他们并不想从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去招聘高级的管理人员。
优秀的外人和有血缘关系的家里人,印度公司更喜欢后者,知名企业塔塔集团,2011年选择了股东的儿子当接班人,罕见之举被寄予期待,结果不过五年时间,大权还是被剥夺了。
“排外”是印度企业的固有姿态,出色的人才便将希望寄托在国外,至此,中印两国之间的不同再得彰显。
美国优秀企业很多,中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2019年开始,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已经占据世界首位,这再一次解释,并不是中国比印度差,而是因为中国以供发展的土壤更具生命力,强者太多,所以倒显得有几分“籍籍无名”。
关键在,中国的人才确实是在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印度的精英却是在“便宜他人”,对印度来说,最要紧的是建设自己的公司,将人才留住,让印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当然,印裔能在世界上扬名,且不止一个能够掌舵世界五百强,身上肯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多在成功者身上学习经验,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
但对印度而言,公私学校相差较大的教育程度,也是需要改变的方向,不能真让普通家庭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攒上学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