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法人员如此强硬的态度之下,这些店主才情愿交出这些麻雀。

最终,森林公安和工商局共处理店铺8家,麻雀约5000只。

撇开麻雀属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不可捕捉食用这个原因之外,毒死的鸟更是不应该食用。

麻雀,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捕猎麻雀,售卖麻雀,已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

毒死的麻雀,是否危害了公共健康?亟待调查。美味再美,安全健康仍是第一位。

禾花雀快被吃灭绝了

连麻雀这类留鸟都逃不过人类的嘴巴,那像禾花雀这样的稀有候鸟,更是因着稀缺之名更受欢迎了。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机率非常高。

红色名录写明了评级提升的理由:迹象显示,该物种数量总体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象,并且在过去11年间变得非常迅速。根据红色名录网公布信息,在2004年之前,黄胸鹀被列为“无危”,至今短短十三年间,经历了濒危等级从“近危”、“易危”、“濒危”,如今到“极危”的四次上调。

黄胸鹀属小型鸣禽,民间流传着禾花雀是“天上人参”,能壮筋骨、通经络,壮阳补肾,冬季进食有大补功能,这也使它面临着灭种的危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公开信息则称,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诱捕是主要威胁。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到2013年,仅媒体报道的查获捕杀禾花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时,广州和韶关查获的被捕杀禾花雀数量达到10万多只。

据一位曾参与捕猎黄胸鹀的人士说法,黄胸鹀从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下降到如今两三天只能抓到一两只,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为了出售的品相,贩鸟者会将捕获的黄胸鹀活活闷死。

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破获的非法贩卖、运输、饲养黄胸鹀案件中,不乏涉及数千乃至数万只黄胸鹀的案例。

一盘禾花雀的价格也跟着保护级别水涨船高。在广东一些餐厅,只有熟客才能吃到。

“黄胸鹀又被叫作禾花雀,一些餐厅就在菜单上用‘荷叶’指代禾花雀,一般一只禾花雀可以卖到60多元钱,一盘子上12只。所以你看到有的餐厅一道以‘荷叶’为主题的菜要价700多元钱,就可以判断卖的是黄胸鹀了。这种菜也只有有钱的人才吃得起。”志愿者称。

2016年11月,国际鸟盟亚洲部主任表示,根据大陆多个监测点的数据,目前禾花雀的数量可能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百分之一。

人们食用鸟类的肉,只觉鲜美,却不在意是否健康。

事实上食用鸟肉是非常危险的。

鸟类非补品,食用易中毒

所有鸟类以及食用鸟类的兽类都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除了禽流感以外,炭疽、SARS、西尼罗河病毒、鹦鹉热、新城疫、狂犬病、鼠疫等,同样都是很多野鸟都易感和携带的病毒,因此,普通民众应该尽力避免直接接触野生鸟类。

此外,对于贪吃野鸟的食客来说,误食寄生虫的概率也很高。有关专家指出,鸟类携带的寄生虫包括弓形虫、线虫、毛滴虫、蛔虫、绦虫,还有很多原虫。其中,蛔虫和绦虫的蚴,可能引起脑炎等不可逆的脑损伤,而这些蚴很难通过烤、涮、炸、炒等常见的烹饪方法彻底杀死,会随着鸟肉进到食客的肠胃中。同时,这些病毒和寄生虫也很有可能通过餐具和厨具,造成间接传播。鸟类身上还有可能累积汞、镉、铬、铅等重金属,易对人类造成重大伤害。

这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

有朝一日,鸟儿亡,天空一片惨淡,世上再无这些飞翔的精灵,生物链的断裂,将造成一场极大的灾难,生态威胁难以评估。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事实上,在吃的面前,人类愿意见到后果太少了。短浅的目光让灾难更快来到。

杀害鸟类,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小生命,更是人心。善待鸟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让我们视它们作朋友,不要让吃鸟的陋习摧毁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